记者从18日在京举行的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上获悉,由文化部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筹备5年之久的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即将推开,这也意味着今后从事影视、歌唱、舞蹈等文化行当将需持证上岗(4月19日《新京报》)。
看到这条新闻,我不禁想到,假如周杰伦在内地没有通过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,没有取得“上岗证”,会怎么样呢?我们可以想像,他还是歌照唱,舞照跳,演唱会照开,照样红透半边天。因为歌迷、粉丝们听的是他的歌,爱的是他的人,而不是那一张薄薄的“上岗证”。文化娱乐行业的成功自有他的规律,靠的是实力、名气、影响甚至是炒作,靠的是观众的认可,惟独不靠什么资格证书。对于一些想成为歌星、影星的新人而言,上岗证对他们的惟一“好处”就是多了一道政府设定的门槛,多花了一些考证的钱,更多一些付出和成本,此外啥都不是。选秀捧出来的歌手演员质素参差不齐怎么了?某超女歌手连繁体字也不认识又怎么了?观众听的是他们的歌,看的是他们的表演,其它方面差些又如何?这能妨碍他们成为一个观众喜欢的歌星、影星吗?因此,让歌星影星持证上岗纯粹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。
那么,政府部门为何吃饱了没事干,多管这闲事呢?其实,是因为有利可图,在背后存在一本万利的“考证经济”。试想想,全国从事文化娱乐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多少,以后又将有多少,如果都来考证,那么考试费、资料费、培训费等将是怎么一笔巨大而又源源不断的收入,颁证部门就坐在那里等着收钱好了。
其实,给一些行业设定职业准入资格确有必要,这样有助于提高从业者水平,保证职业安全和服务服务,对社会有益。可当前的现状是,在利益的影响和驱使下,这种行业准入有过多过滥之嫌,有遍地开花之势。不管是否必要、必需和可行,通通上马。统计数据表明,全国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超过1000多种,然而有几个是货真价实的?很多职业资格证书,都是由政府部门或者政府相关机构组织测试、发放的,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。交钱就发证,这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,在所有的证书背后都牵扯着一个多环节的收费链。有关人士估算,当前我国每年考评各类证书的经济总额超过3000多亿元。考证主管部门,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敛财衙门,资格证书正在成为一些主管部门的“摇钱树”。
因此,在文化行业推行准入制度还要三思而后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