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53岁的车继没想到,自己所居住的烈士故居会遭到野蛮拆迁的待遇。车继夫妇和他七旬老母同住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安中路161号附1号。这个看似普通的门牌号,有着不普通的背景:这里是红岩烈士车耀先的故居。(4月19日新华网)
车耀先是中共历史上有名的烈士,曾任川康特委军委委员,成都抗日救亡领导人。1940年3月在国民党制造的“抢米事件”中被捕,先后关押于贵州息烽、重庆渣滓洞监狱,1946年8月18日牺牲。小说《红岩》曾对他坚贞不屈的英雄事迹进行过详细的描述。
烈士为革命胜利抛头颅,洒热血,早已长眠于地下。作为后人,理当缅怀先烈,颂扬功绩。而烈士故居恰是表达对烈士的崇敬和缅怀之情的最好场所,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基地。随着时代的文明进步,继承烈士遗志、弘扬烈士精神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。因而,完整地修缮与保管烈士故居,不仅是对烈士的慰藉,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。
然而,在对利益的狂热追逐下,烈士故居正面临被拆迁的厄运。有关部门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,视烈士故居为开发的“风水宝地”、“黄金码头”,不顾公众及烈士亲人的感情,既不打招呼,也不经过合法程序,蛮横无理地强行拆迁。这不但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,更是对烈士的极大不尊不敬。
其实,感到困惑和遗憾的不仅仅是车耀先烈士的亲属。时下,在全国一些地方先后出现过多起名人故居被拆除的憾事。例如,去年北京市政协委员走访城中心308处名人故居发现,189处没入“保护名单”的烈士或名人故居竟有98处被拆。而江苏淮安市清浦区在小区开发建设中,将曾任孙中山大总统巡行督办的王叔相故居拆毁。不仅如此,该区的陈白尘、李一氓等名人故居也未能幸免。
“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”。烈士故居风风雨雨几十年走到今天,它已融入到了历史长河之中,成为再现历史、记录烈士生活的一种亮丽符号。随意地破坏和拆迁,不但暴露出了某些人对烈士缺失应有的敬畏心理,而且反映出了其对历史的遗忘和浅薄,是无知之举,也是愚蠢之举。
烈士故居,是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,不可拆,不可毁。